- 徐慧;江善虎;任立良;王孟浩;崔豪;王元疆;杨晶晶;
【目的】在气候变化背景下,全球多区域复合高温干旱事件频率与强度呈现增加趋势。系统揭示赣江流域复合高温干旱事件的时空演变特征,为灾害风险防范提供参考。【方法】采用1961—2021年的日最高温度和表层土壤含水量数据,评估赣江流域热浪、农业干旱和复合高温干旱事件的时空变化趋势,对比分析复合高温干旱事件与单独极端事件的特征差异。【结果】结果表明:赣江流域农业干旱事件频次呈下降趋势(-0.027场/10 a),热浪事件及复合高温干旱事件的频次呈上升趋势(0.084场/10 a、0.013场/10 a)。与1961—2000年相比,2001—2021年赣江流域农业干旱的发生频率在北部大部分区域有所下降,南部地区大部分区域有所增加;热浪事件的发生频率在全流域均呈增加趋势;复合高温干旱的发生频率在东北部有所下降,南部显著上升。与单独热浪事件和单独农业干旱事件相比,复合高温干旱下的热浪事件历时和烈度分别增加16.87%和26.25%,农业干旱事件历时和烈度分别增加10.65%和26.86%。【结论】赣江流域南部地区复合高温干旱事件发生频率显著增加;相比于单独的极端事件,复合高温干旱事件的危险性有所增强,未来应加强该区域的复合高温干旱风险防范能力。
2024年04期 v.55;No.606 1-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0K] [引用频次:3 ] |[下载次数:1100 ] |[网刊下载次数:17 ] |[阅读次数:69 ] - 伍琼;武晋;孔锋;
【目的】农村应急管理中普遍存在的碎片化特征,严重制约了应急管理效能的发挥,已成为学界和实务界关注点的焦点议题。【方法】在阐述应急管理碎片化内涵的基础上,通过构建“理念-体系-能力”分析框架,综合剖析了农村应急管理碎片化的多元化表现及驱动因素。【结果】结果发现:(1)农村应急管理呈现出理念碎片化、体系碎片化和能力碎片化。(2)理念碎片化体现为“重发展”但“轻安全”的价值偏差、“重处置”但“轻预防”的目标偏差、“高风险社会”但“低风险意识”的认知偏差。(3)体系碎片化体现为分散且权责不对等的组织失衡、缺失且衔接不顺畅的制度失衡、缺位且合作不充分的主体失衡、多元且需求不均等的客体失衡。(4)能力碎片化体现为业余化且经验化的全过程能力不足、细碎化且自媒体化的信息能力不足、机械化且粗放化的“智”理能力不足。【结论】基于整体性治理理论,提出了农村应急管理碎片化的整体性治理策略:(1)对于理念碎片化,要统筹发展与安全、加强全过程应急管理、构建应急文化提升风险意识。(2)对于体系碎片化,要加强组织设计的平衡性、完善制度设计和实施、推动多元主体共同治理、协调统筹多元客体利益诉求。(3)对于能力碎片化,要提升全过程应急能力、提升信息能力、推动智慧应急。研究成果对于破解农村应急管理碎片化问题,提升应急管理整体性治理效能具有参考价值。
2024年04期 v.55;No.606 12-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0K] [引用频次:4 ] |[下载次数:787 ] |[网刊下载次数:9 ] |[阅读次数:15 ] - 黄若琳;王锣洋;潘骁骏;张雯轩;李丹彤;王品;胡潭高;
【目的】低影响开发(Low Impact Development, LID)作为一种新型雨洪管理方法,包括绿色屋顶、雨水花园、透水铺装等典型措施,对降雨径流有明显的控制作用,能够有效降低城市内涝隐患。【方法】以浙江省海宁市为例,基于暴雨洪水管理模型(Storm Water Management Model, SWMM),模拟不同重现期(1 a、5 a、10 a、30 a、50 a)、不同布设比例(20%,50%,100%)LID组合措施情景下的城市内涝过程,分析海宁市溢流分布情况、程度及其原因,探讨溢流区域LID组合措施对节点溢流、地表径流以及管网负载的影响。【结果】结果表明:在不同设计降雨情景下联合路、海昌路、水月亭西路、西山路以及隆兴港等地管网溢流较为严重;LID组合措施布设比例相同时,随着重现期的增加,LID组合措施对地表径流和节点溢流的削弱作用呈下降趋势,LID措施的作用趋于饱和状态;重现期为30 a和50 a、布设比例为50%时,地表径流的削减为45.92%和44.09%。【结论】LID组合措施对雨洪的控制作用有限,降雨强度对节点溢流、地表径流起主导作用。海宁市部分老旧小区管道年份较长,管径较短,管网溢流情况严峻,建议重点关注区域管网改造和LID措施空间布局。研究成果对于海绵城市建设规划、缓解城市内涝灾害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2024年04期 v.55;No.606 22-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39K] [引用频次:13 ] |[下载次数:770 ] |[网刊下载次数:2 ] |[阅读次数:25 ] - 曾成;冯涵璐;王仁超;
【目的】我国的油气管道主要埋设于山区中,频发的边坡失稳对油气管道已构成重大威胁。边坡趋于不稳定时易产生滑坡,边坡的稳定性对管道的安全尤为重要。诸如遥感技术、原型监测、数值模拟的单一方法难以综合评估与分析管道边坡的安全。为解决该问题,【方法】基于原型监测与FLAC~(3D)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分析曲靖站PQ083-020处输油管道本体和边坡的安全稳定性。【结果】对比原始工况和降雨工况下该边坡的稳定性及位移、管道位移及所受应力,结果表明,仅基于雨量、倾角、位移、土压力的单一参数,难以评估3个断面的稳定性强弱。监测期内最大降雨3.6 mm的作用下,边坡安全稳定系数等于1.027,处于欠稳定状态。【结论】降雨是导致边坡产生不稳定趋势、管道所受应力变大的因素之一。雨量预警阈值达到25 mm/d时,边坡有失稳破坏的风险。此时管道的应力为0.130 MPa,其位移为0.028 m,仍处于安全状态。研究成果为降雨期间的边坡安全预警提供一定指导,减少人员伤亡及财产损失,对边坡稳定性分析与管道的风险评估具有重要意义。
2024年04期 v.55;No.606 36-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3K] [引用频次:5 ] |[下载次数:356 ] |[网刊下载次数:2 ] |[阅读次数:17 ]
- 孙亚乔;蒋婕;段磊;杨思月;周艾诗;朱思衡;曹永翔;孙佳乾;寇思飞;
【目的】为探究浮游生物对渭河陕西段水环境的响应机理及生态效应,【方法】以渭河陕西段为研究区,于2021年4月共设置14个采样点,采集14份水样,分析浮游生物群落结构空间分布特征;评估浮游生物群落的均匀性、物种丰富度和多样性时,常用Pielou指数、Margalef指数和Shannon-Weiner指数,并评价断面水环境质量;利用典范对应分析(CCA)和冗余分析(RDA)识别环境因子对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群落空间分布的影响程度。【结果】结果表明:渭河陕西段浮游植物共有7门55种,硅藻门种类数最多(49.09%),优势种有6种;浮游动物共3门22种,轮虫占比最高(68.18%),优势种有4种;浮游植物的H′、J及d变化范围分别为1.017~4.025、0.267~0.890、0.446~1.099,浮游动物其指数变化范围分别为0.811~2.459、0.754~1.000、0.126~0.542;CCA分析显示,影响浮游植物群落空间分布变化的环境因子主要有TP、NH_3-N和pH;根据RDA分析结果显示,对于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的主要影响因子,化学需氧量(COD)和水温(WT)起到了关键作用。【结论】结论显示:渭河陕西段浮游生物指数变化显示研究区域呈现清洁—中污染状态;根据《中国淡水藻类—系统、分类及生态》《环境和指示生物(水域分册)》中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的水污染指示物种判断水环境状况,对比本研究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的多样性指数评价水环境质量,得出浮游动物对水质评价的响应结果更加准确。通过构建水环境-浮游生物对比判断模型,选择区域更加准确的评价指标,有助于提高浮游生物对水生态环境指示作用的准确性,进而揭示浮游生物对水生态环境的响应机理。以上结果可为渭河流域水生态环境保护提供理论参考。
2024年04期 v.55;No.606 121-1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10K] [引用频次:7 ] |[下载次数:1066 ] |[网刊下载次数:7 ] |[阅读次数:22 ] - 程佳豪;姚天;胡晓农;支传顺;董玉龙;吴光伟;赵瑾;
【目的】为优化地下水水质监测方案,确定鲁西北平原地下水水质的主要控制因素,快速掌握地下水水质变化,【方法】基于2020年鲁西北平原地区浅层地下水水质数据,利用统计学软件、GIS软件对研究区水质情况进行描述性统计与空间信息差异化分析;基于熵权水质指数(EWQI)利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探讨能代表研究区地下水水质的化学指标。【结果】结果显示:鲁西北平原地下水水质趋于一个较为中等的状态,冲积海积平原咸水水文地质亚区与冲积平原咸淡水水文地质亚区水质较差,冲积洪积平原淡水水文地质亚区水质相对较好;EWQI模型指标优化后代表整个研究区地下水水质的水化学指标为TDS、Mn~(2+)、I~-、F~-和Al~(3+),指标优化后EWQI_(min)模型R~2和RMSE值分别为0.996和5.094,百分比误差PE为3.615%。【结论】结果表明:EWQI_(min)模型优选指标具有较好的代表性,可用作水质监测主要监控对象,为水质监测网优化调整及相关管理措施提供了参考。
2024年04期 v.55;No.606 137-1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24K] [引用频次:5 ] |[下载次数:670 ] |[网刊下载次数:9 ] |[阅读次数:15 ] - 张尚弘;姜琪;唐彩红;岳子琪;
【目的】大坝和水库等水利工程的修建在带来防洪减灾效益的同时,也给所在区域的水生生物栖息繁衍带来了一定影响,诊断关键水生生物的生态流量对大坝下游的生态环境修复工作具有重要意义。【方法】以黄河下游花园口河段为例,探讨了小浪底水库运行下不同流量情景下的黄河鲤栖息地质量情况,并由此推求黄河鲤的生态流量。基于栖息地模拟法,通过构建耦合栖息地适宜度模型的二维水动力模型,分析了黄河鲤鱼苗期、亲鱼期的栖息地适宜度指数空间分布,分别建立了黄河鲤两个生命阶段流量与栖息地加权可用面积关系曲线。【结果】结果表明:随着模拟流量的增大,黄河鲤不同生命阶段的栖息地适宜度指数空间分布及栖息地加权可用面积呈现先增加,达到峰值后逐渐减小的变化规律。【结论】黄河下游花园口河段的最小生态流量为1 150 m~3/s,适宜生态流量为1 450 m~3/s,最适宜生态流量为3 000 m~3/s,研究成果加深了对大流量情景下黄河鲤栖息地质量的认识,对黄河下游生态保护与修复具有重要意义。
2024年04期 v.55;No.606 151-1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75K] [引用频次:1 ] |[下载次数:501 ] |[网刊下载次数:4 ] |[阅读次数:14 ] - 包学才;刘飞燕;聂菊根;许小华;柯华盛;
【目的】为解决传统图像处理方法鲁棒性差、常用深度学习检测方法无法准确识别大片漂浮物的边界等问题,【方法】提出一种基于改进DeeplabV3+的水面多类型漂浮物识别的语义分割方法,提高水面漂浮的识别能力。对所收集实际水面漂浮物进行分类,采用自制数据集进行对比试验。算法选择xception网络作为主干网络以获得初步漂浮物特征,在加强特征提取网络部分引入注意力机制以强调有效特征信息,在后处理阶段加入全连接条件随机场模型,将单个像素点的局部信息与全局语义信息融合。【结果】对比图像分割性能指标,改进后的算法mPA(Mean Pixel Accuracy)提升了5.73%,mIOU(Mean Intersection Over Union)提升了4.37%。【结论】相比于其他算法模型,改进后的DeeplabV3+算法对漂浮物特征的获取能力更强,同时能获得丰富的细节信息以更精准地识别多类型水面漂浮物的边界与较难分类的漂浮物,在对多个水库场景测试后满足实际水域环境中漂浮物检测的需求。
2024年04期 v.55;No.606 163-1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48K] [引用频次:3 ] |[下载次数:550 ] |[网刊下载次数:3 ] |[阅读次数:11 ]